status
type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平等不是目的,它是一个起点。
第一章 一场知性历险
1818年,鲁汶大学的法国文学外教,约瑟夫・雅科托
事实正是如此:学也们是靠自己学习,不需要教师做讲解。而且发生过一次的事总有可能再发生。
这种平等的方法,首先是一种源于意志的方法。只要人有这样的意愿,以自身的渴求为动力或受形势所迫,他就可以自己学习,不需要教师做讲解。
在雅科托的实验中,他对学生们的指示就是这样的迫使。而它收效甚巨,不仅是对学生而言,也对这位教师而言。学生们不靠教师做讲解而学习,但并非完全不靠教师。他们之前不知道的东西,现在他们知道了,所以雅科托仍然教了他们些什么。而他没有向学生传授自己的学问,所以学生所学的,并不是教师的学问。雅科托是教师,就在于他的指令将学生们限制在一个循环里 ,让他们靠自己走出去,同时他不投人自己的智力,只让学生们的智力去对抗书中的智力。这样就拆开了教师讲解人所合并的两项功能,即学者的功能和教师的功能。同时,这样也拆开了学习活动所涉及的两项机能 ,即智力与意志,让它们相对彼此形成自由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成立了一种纯粹的意志对意志的关系:教师的支配,造成了学生的智力与书的智力之间完全自由的联系。而书的智力,就是那共通之物,让教师和学生形成了平等的知性关联。
这样就可以厘清教育活动中混杂的各范畴,并确切定义讲解人所做的钝化,所谓钝化,就是让某个智力从属于另一个智力。
雅科托似乎从实验中得到了足够的启示:人可以教自己所不知道,这仅仅需要他解放学生,也就是迫使学生运用自己的智力。
我们略作思考就会发现雅科托所提出的“方法”正是最古老的,因为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某个人需要获取某种知识而又没有办法得到讲解,这种方法就不断得到检验。
第二章 无知者的课堂
不要陷入“去记”陷阱,而是要“去学”,不要像鹦鹉学舌一样复述。
解放,就是意识到这种天性中的平等,这种意识可以为任何一种历险在知识的领地里开辟道路。因为这里的关键,是敢去历险,不是学的好坏或快慢。
旧教师的钝化,不在于让学生们拼读字母,而在于告诉他们,他们不会自己拼读;所以他教学生们认词,仍然没有解放他们,因为他最关心的是告诉他们,他们稚嫩的智力不能脱离他从旧头脑里取出的讲解。所以说,带来解放或钝化的,并不是程序、步骤、方法,而仅是原则。不平等的原则、那旧的原则,无论如何都会造成钝化;而平等的原则、雅科托的原则,无论采用哪种程序、哪本书、应用在哪个事实上,都能带来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