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黑贝莱因 《汉娜・阿伦特——爱与恶》
2024-2-15
| 2024-10-6
字数 989阅读时长 3 分钟
status
type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时间线

时间
事迹
1906年
10月14日,出身于德国汉诺威
1924年
阿伦特开始在马尔堡大学学习哲学、神学和希腊语
1928年
阿伦特转到海德堡大学,成为马丁·海德格尔的学生。与海德格尔之间形成了一段复杂的师生关系,后来她对他的哲学观点产生了批评
1933年
阿伦特逃离纳粹德国,移居法国。在那里,她与诗人海因里希 • 布吕歇尔(Heinrich Blücher)相遇并结婚。布吕歇尔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伴侣之一,他们的关系在政治和情感上都十分紧密
1941年
阿伦特被法国政府拘留,并被送往集中营,后逃脱
1941年-1948年
阿伦特在法国生活,并开始成为一名作家和知识分子。在这段时间里,她与布吕歇尔一起参与了反纳粹运动,并与许多其他知识分子建立了联系
1948年
阿伦特移居美国,定居纽约市。她在纽约大学担任教授,并在那里度过了大部分职业生涯
1951年
阿伦特取得了美国的公民身份
1958年
阿伦特出版了《人类的条件》(《人的境况》),这是她最知名的作品之一,其中阐述了她对政治、人类行为和现代社会的独特见解
1963年
阿伦特发表了《恶之起源》,探讨了纳粹德国的起源和纳粹主义的心理学
1968年
阿伦特出版了《权力的起源》,探讨了权力、暴力和政治的关系
1975年
阿伦特去世于纽约市,享年69岁
 

爱情观

爱仿佛在很大程度上仿佛由痛苦、渴望和距离构成
 
 

平庸之恶

问题并不在于极少数选择作恶的个体。真正的问题在于那些未能作出选择的人,他们未能决定自己想成为好人还是恶人,想行善还是作恶。纳粹大屠杀并不仅仅是少数人不加掩饰的暴行所致,正是大众的冷漠和他们对责任的推卸,才使其成为可能。
 
 

人权

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她阐述了自己对权利与民族国家之间关系的思考:
毕竟,人权之所以被视为“不可剥夺”的,是因为这些权利理应独立于所有政府; 但事实证明,人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政府,而不得不诉诸自身那些最低限度的权利时,却没有当权者有责任维护它们,也没有机构愿意保障它们。
 
人权实际上无法在民族国家之外实现,纳粹大屠杀向我们昭告,被视为“人”并不足以让我们免遭暴行,只有公民身份才能确保我们获得人道的对待。
 

恶与良知

在康德看来恶是一种诱惑
因为“诱惑”意味着某种被禁止或存在禁忌的事物,是哪些被禁止的想法唤醒了我们内心的某种欲望。
这其中隐含着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人们往往会选择阻力最小的路径,忽视自己的良知,从众而行。随着对犹太人的排斥、迫害和最终的灭绝日益成为常态,只有极少数人还能提出抗议并坚守自己的原则。
 
应该如何应对或抵御恶呢?汉娜 • 阿伦特相信责任、反思和理性可以做到这一点,她的生活也遵循了这些概念。
 
 

在爱情中,你我的志趣没有差异。
她谈到自己很担心会被一场恋情抹除,即失去独立性、自由和自我
到底是什么让她如此害怕?阿伦特在信中描述的爱情存在一种风险:它是志趣相左的个体的结合,很可能抹除其中一方,同时让另一方占据主导。
爱情必须为两个个体提供空间,平等地看待双方的志趣和欲望。
男女平等是没满婚姻的真正根基。
然而,平等不应被误认为相似。
可以肯定的是,这世上并没有永恒的爱,甚至也没有通常所说的忠诚。只有一时的浓烈,即激情,而这甚至比人本身更易消亡。
在纯粹理性的层面上,我们可能认同一个人不能独占另一个人的身体,而要求获得对方的性爱专有权,这既不合理也不道德。恋爱关系的关键并不在于性的忠贞,而在于思想上的交流和忠实,以及情感上的排他性——想跟多少人上床都可以,但只能把心交给一个人。
这种论调听起来既明智又合理,在思想层面上值得钦佩,也经过了深思熟虑——但它在现实中效果到底如何呢?理论上看似合理而正确的事情在实践中可能要复杂得多。
如果双方都与他人开展交往,那么这种开放式关系很可能更容易把控。
 
 
  • 文字
  • 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黑塞 《荒原狼》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