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琦《多谈谈问题》
2023-9-10
| 2024-10-6
字数 2269阅读时长 6 分钟
status
type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notion image
《多谈谈问题》是一本访谈记录的书籍,谈论内容主要是被采访者是怎样看待当今社会的各种现象,被采访者基本是学者界的大佬。
 
自己非学者,从访谈的对象或者说主持人,都能感受到他们作为学者对这些社会问题都有认真仔细思考,有着自己一套思想框架或者说脉络去理解这个社会。
 
下面记录一些,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内容吧!
 

活在当下的理解

 
这个话题来自于景凯旋的访谈,”活在当下” 这句话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有人理解为偏向安于现状,有人理解为陶渊明式的自洽与内在的自己和解。
 
该如何理解这种“当下即是”的生活哲学对于国人的持久影响?
“当下即是” 这个观念来自禅宗,它其实是佛教的人间化,契合了中国文化缺乏超越性的特征,把当下看作永恒,没有更高的追求。对于古代士大夫来说,这是一种逃避的托辞,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一种麻木的表现。普通人当然不会知道这个词语,但大多数中国人的生存态度就是如此,只要活着就好,其他都不重要,这也是中国人在这个世界上最善于忍耐的原因。即使中国历史上最聪明的人苏轼也靠这个来安慰自己,只不过他比一般人更有精神的追求,而不是普通人的为活着而活着。鲁迅正是看到了这种生活哲学的消极一面,底层的阿Q、闰土与知识分子的魏连殳、吕纬甫,在对待生活的根本态度上是完全相同的。
 
很多人把“活在当下”当作一种精神解脱,但实际上这种解脱并没有消除当代人在精神上的荒芜感和焦虑感。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在我看来,“内在超越”其实是一个矛盾的概念,超越一定是对人本身的超越,通过“内在超越”提升的自我终究还是自我,仍然处在物理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换句话说,超越世界必须处在现实世界之外,在精神上达到一个更高存在物才是超越,否则就不叫超越。这就是为什么“活在当下”无法消除当代人的焦虑感,恰恰相反,因为没有精神追求,无法超越被现实物质世界束缚的自我,“活在当下”反而让现代人变得更加焦虑了
 
📖
活在当下不是一种自由,只有活在真实中才是自由
 
“生活在真实中”曾是东欧作家的一个普遍共识,来源于西方文化的求真精神,它首先是指追求真相,拒绝生活在谎言中,因为生活在谎言中导致人性的危机,人的自我认同的危机,其中也包括道德的危机。
 
其次,它是指追求真理,亦即这句话还具有形而上的层面。
 
“生活在真实中” 就意味着对真理的不断追求。而在东欧作家看来,真理的源头不是主观自我,而是绝对的超验之物,坚持善、自由等价值都是源自某个更高的存在物,只有相信这个价值源头,人们才会具有对抗现实的道德勇气。
 

心智化

 
在崔庆龙的这篇,有一个我很喜欢他提出的一个词 “心智化”,心智化是什么呢?为何它在心理治疗中如此重要?
 
📖
“心智化” 就是你能够觉知自己心里发生的那些复杂而细腻的变化过程,用语言、文字的方式表达、陈述出来
 
一个具有 “心智化” 能力的人,他在之后某一刻能意识到,原来自己做了这么多事情,原来有些伤害是我自己造成的,也就能停止那个重复的模式,想要停止,首先就要意识到这一点,某种程度上是拥有了选择的空间。
 
在你很难受,心情低落时候可能你的心理正发生一些东西,有一些情绪在浮现,比如说,质疑自己是不是能力不行,这个时候你其实能够觉察到,但是要扭转它有一些困难。这个时候我们如何在那个情绪风暴中重新更改评价,是“心智化”最大的价值。不是说我们在冷静的时候把自己的内心状态陈述出来,而是在最难受的那一刻,你和它做对抗,就像练肌肉一样,在有负荷的时候发力才有效果。
 
📖
所以 “心智化” 的价值体现在我们不能 “心智化” 的时候,再回归到“心智化”的状态。
 

抛开引导,一个人能为自己做什么,寻找到快乐

 
📖
我是觉得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基本盘,这非常重要。
 
我们很多人都是没有自己的一个目标,比如我现在问很多人,以后还有什么目标、理想吗?他们都说没有。我是一直有的,甚至知道自己以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的目标。始终有一个目标,也许你到不了,但是一直在路上,你在这个过程中是有满足感的,所以我觉得,能在新的价值体系里找到一个新的目标去追求,非常重要。
 
📖
这个目标必须相对具象,而且真的和你对自己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有关联。你可以学习某项技能,或者把某个作者的一本书读完,不管怎样,它首先是你真的想要去做的事,而且你要投入时间去完成它,完成了以后还有成就感,你会成长,成长以后可以追求更高的目标。有时也许你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儿,但是只要你完成眼前的这个目标,到达一个更高的平台,就能看到新的东西,那一刻,你就会突然发现自己要的是什么。
 
我以前也写过,人在不同时期喜欢的东西不一样,可能以前你从来不看某个作者的书,从来不看某一类电影,甚至以前从来不打游戏,但到某个时期,你突然发现、感受到它,你一下子投入进去了,原来有这么多快乐。人很奇妙的,人也是动态的,要对一个东西有感觉,你得先去获得它的前置条件,需要先对它有所了解,或者有所感知,或者你刚好在的这个状态和它有所匹配,才能和它建立这种关联,才愿意为它付出时间。
 
在这之前,我都不知道我会走到那个地方,它就像是星罗棋布的一张网,你走到这个地方,发现下一个节点自己也可以去。你始终能够看到前方,不仅能够走过去,而且也想走过去,这样一个状态,首先能消解掉很多人的迷茫感。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个成长的目标和方向,它不是一个轻浮的点,而是用它构筑起来一个你愿意活在其中的系统,这也是我曾经所说的心理张力的来源。我们要在自己定义的价值体系里,体验到不断积累、丰富、前进、变化的感觉,只要这种体验能贯穿在生命里,无论你做什么,你都会在不可避免的生命之苦之外,体验到活着的感觉,并且想要好好活着。
  • 思考
  • 文字
  • 我喜欢一个人,是因为对方让我觉得自己也很好罗新《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