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us
type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最近上海译文出版了四本的布面精装经典《香水》、《蝇王》、《情人》、《厨房》,手痒又忍不住买了回来看,刚好自己除了《香水》也没看过其它的,刚好收藏一套算了。
这本书说了什么故事呢?
一群小孩子遇难,流落在荒岛上,孩子们一开始玩得很开心,后来发生矛盾,意见不合,分为两派,一派代表理性,一派代表兽性。岛上孩子们以为有“野兽”,担惊受怕,后来一个孩子——西蒙,发现所谓的野兽是一个已经死掉的人披着降落伞而已,一次分食野猪会上,西蒙跑过来想要告诉大家这个事情,但是当时他身上贴着黑色泥土,大家以为是野兽,把他打死了。事后大家也意识到是西蒙来的,并不是所谓的野兽,因为他曾经喊过“山上有个死尸”,但是兽性派自欺欺人,不认这个账。之后,兽性派需要通过眼镜片生火,就来抢走了理性派猪崽子的眼镜片。理性派的人自然气不过,找另外一派进行理论,过程中发生了冲突,并打碎了海螺,我觉得海螺在这里是代表了法律,具体可以看小说。猪崽子惨遭其害,掉下悬崖死掉了。至此,理性派的大佬,觉得兽性派完全丧失了人性,彻底变为野蛮人,后续就是他一直在被兽性派的人的追杀中。最后还是因为理性派生的烟,让舰队的军官发现,救下岛上的孩子们。
书的最后有一段我很喜欢,抄录一下
拉尔夫在这伙孩子当中,肮脏不堪,蓬头散发,连鼻子都未擦擦;他失声痛哭: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为忠实而有头脑的朋友猪崽子坠落惨死而悲泣。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呢?
或许说得过于主观,斟酌看!我觉得人之初,很难性本善,暴力是我们原始的冲动,暴力通常会伤害别人,而我们从小就看过太多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动画、电视剧,我们觉得自己就是主角,其它人都是次要的,世界聚焦于我,而这样的心态在小孩子中,总是基于表现自己,就伤害别人,最终的体现就是“恶”。
小孩是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遇到事一般都先觉得自己最受委屈,其次再考虑别人,再次之则不考虑别人,纵观多数被我们定义为“恶”的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我自己小时候的想法就如此,长大了,也许是经过所谓的社会规训,发现很多事情我们都难以改变,便能理解他人!但这是好还是恶呢?说不清楚!人与野兽的区别就是人能压制住自己的兽性,在网上看到有人说:“男人有多少个不色”,这种问题,我想说可能人都是色情的,但是人应该要压抑住自己野兽的肉欲而不至去伤害别人,不该对没有切肤之情的人语言或行为侮辱。
高贵 = 理性?
这本书后面军官说的一句话,也很有意思
“我本以为一群英国孩子——你们都是英国人吧,是不是?——应该比刚才那样玩得更好”
军官之前,肯定也遇到过这样的孩子,我猜最终的结果也是差不多如此,只不过这些并不是英国的孩子罢了。
1950 左右,英国人,给人的印象里往往是高贵的,呵呵,作者这也真有意思,他就说你们英国人不应该是高贵的吗?那为何又有如此野蛮的一面,那你们的根底究竟是如何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