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加卢佐《制造消费者》

其实之前也看过《消费社会》、《景观社会》两本书的,里面提出了符号化消费,景观式促进消费,给商品注入价值,但这两本书的学术性太深,很多都看不懂,只是片面理解一二。但是这本书就通俗易懂地解释消费社会和消费社会中变化,算是理解消费社会学的非常好入门书籍

安东尼・加卢佐《制造消费者》
高罗佩《大唐狄公案》

这一系列小说,在当时社会有很多意义,因为本来是外文编写的,出版也是外国的出版社!它社会意义旨在向读者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侦探小说,即公案小说风格,有很多细节交代了中国古代刑法、办案、审案过程。外国了解中国推理小说或者说中国古代公案文化,我觉得它算第一本,往大了说就是文化输出

高罗佩《大唐狄公案》
金庸《神雕侠侣》

大侠之所以成为大侠,是因为他不断地、持续地每一天,每一个细节里面都在做同样的选择。杨过告诉我们,大侠不是天生的,大侠是成为的,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金庸《神雕侠侣》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狄更斯的箴言如今仍被大量地引用着。我们所处的时代,似乎一如从前,一方面是浪漫主义式的,现在必然优于过去,未来必然优于现在,不管是政治还是经济,都是不断进步的;另一方面又是充满迷茫的,我们发觉沿袭的生活方式不再适合于当今的人类状况,而应对挑战的新方式又尚未发现和发挥作用,如果不保持学习,随时会被时代抛弃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陈凯歌 《少年凯歌》

陈凯歌导演关于自己少年所经历文革时期的体会与反思 没能想到陈凯歌导演的文字能这么流畅 文字优美,情感沉重,有生长,有感悟,有反思

陈凯歌 《少年凯歌》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论自由》

从大的历史视野来看,这一百七十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仍然处在于一个以现代性为主导的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演进或构建之中。这样一个古今之变的历史过程,非常类似于西方的十七、十八直到十九世纪,也就是说,我们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大致经历着西方社会经历三百多年才完成的古今之变的现代社会的形成过程。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论自由》
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

人性在某些方面是永恒的,因而有些哲理也是永恒的

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
加缪《局外人》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 “要是没有妈妈这档子事,能去散散步该有多好”

加缪《局外人》
路遥《平凡的世界》

我感到,人的一生总应有个觉悟时期(当然也有人终身不悟)。但这个觉悟时期的早晚,对我们的一生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说我们应该做什么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路遥《平凡的世界》
夏衍《包身工》

包身工唯一的价值就是工作,除了工作,其它什么生病都不重要,按时完成工作才是最重要,《包身工》里面的包身工是没有思想的,人与畜牲唯一的区别就是人有思想。想想现在 996 的工作制度,我们除了工作的时候,就是“抓紧”时间休息,我们还有额外思考的时间吗?如上紧发条的机械玩具,奔走于两点一线的生活,想起来真想反抗,可又无从做起……

夏衍《包身工》
钱钟书《围城》

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吸引,往往是那种潇洒、不在乎,比如苏小姐对方鸿渐的爱慕,方鸿渐越不当一回事,越轻浮,她便爱的越紧要,但她在方鸿渐身上得不到爱的时候,反而选择了一位大家都觉得糟糕的人结婚,为什么呢?为什么不选择赵辛楣呢?她觉得赵辛楣其实和方鸿渐是同一类人,她拒绝的是“一类人”而不是某个人

钱钟书《围城》
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

《一九八四》出版于1949年,乔治・奥威尔代表作品。作者假想1984年的世界,仅存在三个超级大国:大洋国、欧亚国、东亚国。主角所在的国家是大洋国,在「老大哥」的统治下,国家科技发达,但民众每日只能得到最低配给,死不了,但是挨饿,人们无时无刻不处于监控状态下,稍有不留意某人就直接人间蒸发,但是人民却对「老大哥」狂热迷信、追捧,「老大哥」是如何做到的呢?

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