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侠之所以成为大侠,是因为他不断地、持续地每一天,每一个细节里面都在做同样的选择。杨过告诉我们,大侠不是天生的,大侠是成为的,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狄更斯的箴言如今仍被大量地引用着。我们所处的时代,似乎一如从前,一方面是浪漫主义式的,现在必然优于过去,未来必然优于现在,不管是政治还是经济,都是不断进步的;另一方面又是充满迷茫的,我们发觉沿袭的生活方式不再适合于当今的人类状况,而应对挑战的新方式又尚未发现和发挥作用,如果不保持学习,随时会被时代抛弃
陈凯歌导演关于自己少年所经历文革时期的体会与反思 没能想到陈凯歌导演的文字能这么流畅 文字优美,情感沉重,有生长,有感悟,有反思
当一个人完成阶级跃迁之后,他的朋友,他的心态是如何的呢?这本书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的话,我觉得里面描写的心理活动是非常真诚的。我们经常说人有钱后就变了,那么他为什么会变呢?匹普成为上等人后,觉得乔很丢脸,但对于产生这样的心理又觉得亏欠,觉得对比起乔,毕竟乔是非常关心、爱护他的。不同等级,对应着不同的规则,两种规则必然是有冲突的,如果说还和以前一样的话,那才真的奇怪!
从大的历史视野来看,这一百七十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仍然处在于一个以现代性为主导的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演进或构建之中。这样一个古今之变的历史过程,非常类似于西方的十七、十八直到十九世纪,也就是说,我们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大致经历着西方社会经历三百多年才完成的古今之变的现代社会的形成过程。
人性在某些方面是永恒的,因而有些哲理也是永恒的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 “要是没有妈妈这档子事,能去散散步该有多好”
我感到,人的一生总应有个觉悟时期(当然也有人终身不悟)。但这个觉悟时期的早晚,对我们的一生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说我们应该做什么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包身工唯一的价值就是工作,除了工作,其它什么生病都不重要,按时完成工作才是最重要,《包身工》里面的包身工是没有思想的,人与畜牲唯一的区别就是人有思想。想想现在 996 的工作制度,我们除了工作的时候,就是“抓紧”时间休息,我们还有额外思考的时间吗?如上紧发条的机械玩具,奔走于两点一线的生活,想起来真想反抗,可又无从做起……
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吸引,往往是那种潇洒、不在乎,比如苏小姐对方鸿渐的爱慕,方鸿渐越不当一回事,越轻浮,她便爱的越紧要,但她在方鸿渐身上得不到爱的时候,反而选择了一位大家都觉得糟糕的人结婚,为什么呢?为什么不选择赵辛楣呢?她觉得赵辛楣其实和方鸿渐是同一类人,她拒绝的是“一类人”而不是某个人
《一九八四》出版于1949年,乔治・奥威尔代表作品。作者假想1984年的世界,仅存在三个超级大国:大洋国、欧亚国、东亚国。主角所在的国家是大洋国,在「老大哥」的统治下,国家科技发达,但民众每日只能得到最低配给,死不了,但是挨饿,人们无时无刻不处于监控状态下,稍有不留意某人就直接人间蒸发,但是人民却对「老大哥」狂热迷信、追捧,「老大哥」是如何做到的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政策!看似汉朝儒术如此流行是董仲舒的功劳,但从书中作者所述,觉得公孙弘的功劳更大,他为儒生铺就了一条入仕的政治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