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

人性在某些方面是永恒的,因而有些哲理也是永恒的

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
加缪《局外人》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 “要是没有妈妈这档子事,能去散散步该有多好”

加缪《局外人》
路遥《平凡的世界》

我感到,人的一生总应有个觉悟时期(当然也有人终身不悟)。但这个觉悟时期的早晚,对我们的一生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说我们应该做什么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路遥《平凡的世界》
夏衍《包身工》

包身工唯一的价值就是工作,除了工作,其它什么生病都不重要,按时完成工作才是最重要,《包身工》里面的包身工是没有思想的,人与畜牲唯一的区别就是人有思想。想想现在 996 的工作制度,我们除了工作的时候,就是“抓紧”时间休息,我们还有额外思考的时间吗?如上紧发条的机械玩具,奔走于两点一线的生活,想起来真想反抗,可又无从做起……

夏衍《包身工》
钱钟书《围城》

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吸引,往往是那种潇洒、不在乎,比如苏小姐对方鸿渐的爱慕,方鸿渐越不当一回事,越轻浮,她便爱的越紧要,但她在方鸿渐身上得不到爱的时候,反而选择了一位大家都觉得糟糕的人结婚,为什么呢?为什么不选择赵辛楣呢?她觉得赵辛楣其实和方鸿渐是同一类人,她拒绝的是“一类人”而不是某个人

钱钟书《围城》
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

《一九八四》出版于1949年,乔治・奥威尔代表作品。作者假想1984年的世界,仅存在三个超级大国:大洋国、欧亚国、东亚国。主角所在的国家是大洋国,在「老大哥」的统治下,国家科技发达,但民众每日只能得到最低配给,死不了,但是挨饿,人们无时无刻不处于监控状态下,稍有不留意某人就直接人间蒸发,但是人民却对「老大哥」狂热迷信、追捧,「老大哥」是如何做到的呢?

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
张向荣《祥瑞》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政策!看似汉朝儒术如此流行是董仲舒的功劳,但从书中作者所述,觉得公孙弘的功劳更大,他为儒生铺就了一条入仕的政治道路

张向荣《祥瑞》
本心而为

辛爽为vivo拍摄一个 11 分钟的短片,拉片完后,木鱼水星在采访辛爽问到想听听辛爽对“本心”的理解,以及 “本心” 是如何渗透在他的创作中的?

本心而为
项飙《把自己作为方法》

这访谈前后经过多个不同的地方,总共花费了三年时间,三年时间,一个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时间就是三年,三年用来做一本书,时间说不上长,但也绝对不短,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足以证明作者之用心。另外说一下,那些耗时很长的,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用了六年时间,还有时间更长的,比如蒙田的《蒙田随笔全集》用了一生的时间去记录,那些都是有信仰的大师,让人不由心生崇拜

项飙《把自己作为方法》
王小波《黄金时代》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王小波《黄金时代》
主题读书

一个信息重不重要是要看语境的。明天的双色球数字对今天很重要,对后天就不重要,对买了的人重要,对没买的人就不重要……

主题读书
如何总结一本小说

作品: 出版时间? 故事背景? 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先写大的,然后填充细节 叙事手法

如何总结一本小说